——從拈花灣董事長的分享,看文旅行業的機遇與挑戰

為什么說2025年是“最好的時代”?
1. 旅游業的戰略地位空前提升
總書記明確提出,要將旅游業打造成“戰略性支柱產業”。各級政府高度重視,甚至由地方領導親自推動旅游發展,將其作為城市名片和經濟引擎。這意味著,文旅行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政策紅利和發展機遇。
2. 市場規模潛力巨大
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旅游市場,但人均出游頻率仍遠低于發達國家。隨著消費升級和休閑習慣的普及,未來旅游消費的增長空間巨大——“14億人的旅游需求,才剛剛開始釋放”。
3. 服務與品質邁入國際水準
經過40年發展,中國旅游產業在產品設計、服務體驗、硬件設施上已躋身世界前列。游客對“高品質旅行”的需求倒逼行業升級,越來越多的景區、度假區具備了國際競爭力。

為什么又說這是“最壞的時代”?
1. 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加劇
全球正經歷百年大變局,經濟、政治、技術的快速變化讓企業壓力倍增。文旅行業同樣面臨供應鏈波動、消費降級、突發風險(如疫情、自然災害)等挑戰。
2. 行業“內卷”白熱化
跨界競爭:餐廳變文旅地標(如唐山宴)、劇場融合旅游(如“只有紅樓夢”)、地產轉型文化社區(如阿那亞)……傳統旅游項目若不創新,很快會被淘汰。
同質化嚴重:千篇一律的“古鎮”“網紅打卡點”讓游客審美疲勞,“復制粘貼”模式已走到盡頭”。
3. 增收不增利,旺丁不旺財
游客更理性,追求“性價比”而非盲目高消費。例如:
大唐不夜城半年吸引4000萬游客,收益僅23萬;
許多景區客流爆滿卻利潤微薄,“流量≠現金流”成為行業普遍難題。
2025年,文旅企業如何破局?
1. 做精做特,拒絕同質化
跟風必死,差異化才是出路。“與其做100個平庸產品,不如打造1個極致體驗”——找到獨特定位,用細節和特色打動用戶。
2. 深耕市場,持續迭代
文旅項目不是“一錘子買賣”,需不斷更新內容、提升服務,讓游客“常來常新”。例如:
通過季節性主題活動、文化IP聯名等方式保持新鮮感;
精細化運營,提升二次消費(如餐飲、文創衍生品)。
3. 做小做強,靈活應對
“大而全”不如“小而美”。船小好調頭,聚焦細分領域(如研學旅行、康養度假),用專業度和敏捷性贏得市場。
4. 打造品牌,搶占心智
沒有品牌,就沒有溢價能力。“游客只會記住行業第一”——通過故事化傳播、口碑營銷,建立長期信任。
5. 以文化為核心競爭力
旅游的本質是文化體驗。“沒有文化靈魂的項目,終將被淘汰”。例如:
拈花灣的禪意文化、阿那亞的文藝社區調性;
將地方非遺、歷史故事轉化為可感知的互動體驗。

結語:2025年,你準備好了嗎?
這是一個“危與機并存”的時代——政策紅利與市場潛力在前,激烈競爭與盈利難題在后。唯有創新思維、扎實運營、文化深耕的企業,才能突出重圍。
“文旅行業的未來,屬于那些既敢想敢做,又能沉下心打磨產品的人。”
你覺得2025年旅游行業最大的機會在哪里?歡迎留言討論!
